大学生的文字为何让我痛苦
www.fjnet.cn?2013-05-23 15:17? 刘继忠?来源:新华每日电讯 我来说两句
作为一名高校老师,我年年指导、修改和审阅本科生的课程作业、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。然而,我每年用在修改学生的文字表达上的时间,远大于确定选题与思路上的时间。 与其他老师交流,他们对大学生的文字同样感到痛苦。很多老师也不得不帮学生补高中拉下的语文课,帮学生去掉啰嗦、臃肿的文字,修改病句、错字上,以使文章像一篇论文。 经过数年语文教学和四年专业训练的90后大学生,难道就不能写出一篇“文通字顺”的文章?事实上,有很多学生的课程作业错误百出,完全是复制加粘贴的产物;有些学生四年没有发表过一篇文章,有些学生甚至大学四年没写过一篇文章。 不可否认,当前高等教育的一些弊端,直接或间接导致了大学生文字能力的下降。比如,课程设置不合理,缺乏有针对性的写作训练;课程考试侧重于死记硬背、灵活性的教改项目较少;个别教师照本宣科,教材数年不变;青年教师生存压力较大,没有将精力完全投入教学,给学生一一修改作业,这些因素都可能导致大学生文字能力的下降。 导致大学生文字能力下降的真正祸首,还在于无孔不入的电视和互联网。早有研究表明,长时间看电视会降低青少年的智力水平。当代大学生都是伴随电视成长的90后,当他们步入大学时,原本就已经将大量时间用在了看电视上。随着互联网的崛起,他们在大学期间的很多闲暇时间用在了上网冲浪、玩网络和手机游戏上。电视是影像世界,网络是多媒体世界,它们均不需投入多少思维就能获取信息,不利于文字素养的提升。 文字是线性的逻辑世界,它需要读者卷入更多的思维,才能获得有效信息。因此,要拥有简洁、准确的文字素养,必须拥有一定数量的文字阅读量。也许有90后困惑:我们阅读了大量的文字,为何文字能力没有提高呢?问题在于,他们大量阅读的是教材,而不是经典著作。教材是一门学科知识的系统总结,勾勒了一门学科的基本面貌,却难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。经典著作常常蕴含了人性和社会中的最为核心的问题,能让读者思接万载、视通万里,激发探求真知的欲望,其文字也优美、蕴含着灵性,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字敏感和问题意识。 90后学生在中学时是在高考指挥棒下机械地背诵经典,将蕴含灵性的经典转化成模式化、标准化的试卷考试。进入大学后,面对就业压力,他们又进入了考证、考研热的大军中,不得不背诵各类教材。以致四年下来,很多学生没看过几本经典,书面表达趋向口语化、啰嗦也就不可避免了。 挖出大学生的文字能力退化的媒介根源,不是推卸责任,而是更好地面对。 |
- 心情版
-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
- 查看心情排行>>
- [ 01-16]告别教改“老大难”,远未如愿
- [ 08-03]有多少教改属于“鬼打墙”?
- [ 06-07]高考改革“说得多了,做得少了”
- [ 03-30]征求意见结束,民意不妨“晒”得详细些